JosePhilo


【书摘】慈禧私生活回忆录: 我在太后身边的两年 作者:裕德龄

Category: 书摘
Tag: none
Written by Joseph with ♥ on April 3, 2020

本文目录 [隐藏]
  • I. 第一章 回国
  • II. 第四章 与太后共进午餐
  • III. 第五章 接见俄国大使夫人
  • IV. 第十二章 太后与康格夫人
  • V. 第十四章 皇上生日
  • VI. 第十五章 中秋节
  • VII. 第十七章 紫禁城

I. 第一章 回国

所有从国外归来的高官一踏上中国的土地,就要立刻去请圣安,以祈求皇帝安康。

II. 第四章 与太后共进午餐

在宫中禁止吃牛肉,因为牛被当作农牧社会中一种重要的劳力,人们认为吃牛肉是有罪的。

今天我们吃的是用十种不同方法烹制的猪肉,比如猪肉丸子、凉切瘦猪肉、凉切肥猪肉。瘦肉经过一种特制的黄豆酱处理后,颜色就变成红色,相当可口。猪肉丁炒冬笋、肉煨樱桃、肉炒葱丝。肉炒葱丝是太后最喜欢的,我也很喜欢这道菜。然后就是猪肉鸡蛋饼,还有甘蓝炒肉、萝卜炖肉。家禽和羊肉也是用不同的方法烹制。桌子中间是一只口径约两英尺的黄瓷大碗,碗里装的是清炖鸡、鸭、鱼翅。鱼翅在中国是非常名贵的。除了这些,还有剔除骨头的烧鸡、烤鸭,鸡和鸭的肚子里都塞有一些松针,经过户外烤炉的烘烤,这些鸡鸭便会有一种独特的味道。还有一道菜是太后非常喜欢的:将烤过的猪肉皮切成薄片,然后过油,这样肉皮就会卷起来,很像培根卷。

每次这些太监颁发完太后的赏赐回宫后,都要向太后禀报,接受赏赐的人是如何谢恩的,给了他们多少小费等,太后允许他们收小费。太后还问了这些太监一系列关于我们的问题,我们的房子怎么样,我们和她在一起是否开心等等。

III. 第五章 接见俄国大使夫人

汉人是一次性把所有饭菜都摆放在桌子中央,每个人都用筷子从这些碗盘中夹取食物,大家可以随心所欲地吃自己想吃的东西。满族人的用餐方式则完全不同。就像大多数国家用餐那样,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单独的碗碟。太后对此颇为自得,她认为这样用餐不仅清洁卫生,而且节省时间。宫中的食物总是非常精美、卫生,有国外客人的时候,更是如此。

IV. 第十二章 太后与康格夫人

太后说:“他们帮助穷人,解除他们的困苦,这也许很好。比如我们的救世主如来,用自己的血肉喂饥饿的鸟儿。如果这帮传教士能离我的子民远点儿,或许我会更喜欢他们一些。让我们继续坚持自己的信仰。你知道义和拳叛乱是怎么起来的吗?为什么义和拳叛乱?中国的洋教徒们罪责难逃。洋教徒对这些叛乱的人非常残暴,导致他们想寻求解脱。麻烦的是,这帮草民无知,他们闹得太过火了。他们想借此机会发点财,就在北京城到处放火。也不管是谁的房子,只要能抢到钱,就一把火烧了。这些中国的洋教徒是最坏的人,他们抢夺穷人的土地和财产。这些传教士,为了分点赃,当然是尽力保护他们。这些人打着教徒的幌子,每次被带进衙门的时候,连跪都不跪,也不遵从中国的法律,根本不把政府官员们放在眼里。这些传教士更是竭尽全力保护这些教徒,也不管他们对不对,相信他们说的一切,总之,政府不放人就不罢休。你还记得你父亲在光绪二十四年定下的规矩吗?告诉地方官员们在教案发生时该如何处理。我知道,老百姓中有人信了洋教,他们大多是一些受苦受难的人,我不相信有哪些上等官员会成为洋教徒。”太后说到这里环视了一周,低声说:“康有为曾经劝说光绪帝加入洋教。只要我在一天,就休想有人加入洋教。在某些方面,外国人的确值得钦佩,像他们的海军、陆军、机械都值得我们学习。但是说到文明,我看,不论哪个方面,中国都当属第一。有很多人认为政府和义和团叛军串通一气,但事情不是那样的。我们发现有叛乱的苗头时就颁布谕令,派兵镇压。但是,这帮叛党的势力已经一发不可收拾。我打定主意绝不出宫。我一个老太太,是死是活已经不重要。但是端王和澜公劝我即刻离开,他们还建议我伪装出城,这让我非常气愤,于是我拒绝了。回銮以后,有人告诉我,外面传说我伪装之后逃出京城,还说我穿着老妈子的衣服,坐着一辆破骡车,而老妈子穿着我的衣服假扮成我的样子,坐在我的轿子里。我奇怪是谁编造了这些故事?这些故事人人皆知,并且很快,这些故事就传到了京城里外国人的耳朵里。”

“再来说说义和拳叛乱的事。那时候,老妈子们是怎么对待我的?没有人愿意和我一起走,在我们还未决定离开京城时,就已经有很多奴才从宫中逃离。留下来的人也是无所事事,站在一旁等着看热闹。我决意问一下,想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愿意和我一起离开,于是我说:你们有愿意走的可以和我一起走,不愿和我一起走的,现在就可以离开。但结果让我吃惊,留下来听我说话的人寥寥无几,只有十七个公公,两个老妈子和一个叫寿珠的宫女,这些人说,不管发生什么,他们都愿意和我一起离开。我有三千个太监,但我还没来得及清点人数,他们就几乎跑光了。有些人更粗暴,他们对我蛮横无理,还把我贵重的花瓶扔在石板地上,摔得粉碎。他们心里都清楚,在那种非常时刻,我不会惩罚他们,因为我们很快就要离开了。我大哭,祈求祖上显灵保佑我们,众人都陪我跪下祷告。我的家人,只有皇后和我在一起。我的一位亲戚,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亲戚,平日里我对她有求必应,在这种关键时刻却拒绝和我一起离开。我知道她不离开的原因,她认为早晚有一天,这些洋人会把我们抓回来,一个个杀掉。”

“离开北京七天后,我派了一位太监回来,看还有谁留在北京。她还问这位太监,是否有洋人追我们,还问我是否已经被杀死。不久,日本兵占领了她的房子,把她赶了出来。她想无论如何这回只有死路一条了,但她想到我还没有死,没准儿她能赶上我们,和我们一起走。我不知道她怎么走得那么快,一天晚上,我们在一个小民房里留宿时,她和她丈夫(一位好好先生)一起走进来。她告诉我她是多么想念我,在我们离开的每一天她都为我们的安危担忧,并且在我面前放声大哭。我不想听她说的每句话,并且坦白地告诉她,我不相信她说的话。打那以后,她就在我的视线里消失了。那段日子对于我来讲非常艰难,每天天不亮,我就坐上轿子上路,一路颠簸直到天黑。晚上,我们会随便找个地方落脚。我相信,你们一定会觉得我非常可怜,一把年纪,还要遭这样的罪。”

“皇上一路都坐在骡子车上,皇后也是。我一路都在祈祷,请求大清的祖先显灵保佑我们。但是皇帝一路都闭口不言,非常沉默。有一天,出了意外。那天下起了瓢泼大雨,几个轿夫逃跑了,几头骡子也莫名死掉。天气非常热,大雨劈头盖脸地浇下来,食物非常匮乏。我们落脚地的地方官员竭力把我们安排得舒适一些。我听到五个小太监嚷嚷着向地方官员要这要那,那位尽职尽责的官员跪在地上请求小太监安静下来,并答应他们的一切要求。见此情景我非常气愤。眼下这样的处境,对于地方官员提供的一切,我们本应知足。于是下令惩罚他们,没想到他们竟跑掉了。”

“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我们才到达西安。当时的困顿劳乏难以言表,加之忧虑过度,我一病就病了三个月。直到今天,我也没办法忘记那段日子。”

“光绪二十八年,我们返回北京。再次看到皇宫的时候,我痛心不已。天啊!皇宫完全不成样子:大量值钱的古物器要么被偷,要么被毁坏。西苑的贵重物品被洗劫一空,我每天都要敬拜的白玉菩萨也被弄断了手指。一些外国人坐在我的宝座上拍照。我在西安的日子就好像被流放一样,尽管巡抚衙门为我们准备好了一切,但是我们的房间非常破旧、潮湿,不利于身体健康。皇帝也病了。那段日子一言难尽,要想讲清楚每一件事情,怕是要花上很长时间。我原以为这回的苦头算是吃尽了,但是还有一桩更糟糕的,等我有时间的时候,一定要跟你们讲清楚,我希望你们能够了解全部真相。”

V. 第十四章 皇上生日

太后见父亲这样跪着似乎很吃力,便吩咐太监拿来一个垫子让他垫在膝盖下。这也是一种极大的恩赐,因为只有军机大臣才有资格使用这种垫子。

当月二十八号是光绪皇帝的诞辰,宫里开始忙碌起来,为庆祝活动做准备。皇上的寿诞其实是六月二十六日,但那一天恰好是先帝的祭日,因此不能举行任何正式的庆祝活动,日期只好移到二十八号。在二十八号的前三天和后四天都是官方的庆祝日,一共持续七天。在这段时间内,官员们一律身着朝服,停止一切商业活动。

在这七天里,早朝全部停止。在庆典活动中,只有太后一人不用特别着装,也不会在庆典上扮演任何角色。这次寿诞不举行大规模庆典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,那就是:太后还活着。

皇帝像往常一样给太后请过圣安之后,就去天坛祭拜祖先了。祭拜仪式结束后,皇帝回到太后那里,又磕了一次头。在中国,所有人都会在生日那天给父母叩头,以此表达对先人们的尊敬和敬畏。接下来,皇帝来到大殿接受百官们的拜贺。这种仪式看起来非常好笑,百官们跪在地上参差不齐地向皇帝叩头,尤其是当他们想保持节奏一致时,场面更是滑稽,有时候连皇帝都会忍不住笑起来。这真是难得一见的场面。

有一次,太后说:“你不知道,我从年轻时候起就很苦,因为我不是父母最喜欢的孩子,所以和他们在一起我一点都不快乐。我妹妹打小就能得到她想要的一切,而我完全是被忽略的一个。在我刚进宫的时候,因为长得漂亮,很多人都嫉妒我。但比起漂亮来,我更认为自己是个聪明人,我接受一切挑战,并且最后赢了他们。自打我来到宫中,先帝就开始冷落其他妃子,宠我一个人。更幸运的是我为先帝生下一个儿子,这让我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更加不可动摇。但是,从那以后,倒霉的日子也就开始了。咸丰十一年,先帝突然病倒,洋人一把火烧掉了圆明园,我们逃到热河。大家都知道那段日子发生了什么大事。那时候,我还年轻,丈夫病重,儿子年幼。东宫太后的侄子居心险恶,觊觎皇位,但他不是皇室血统,没有权利继承皇位。我不希望再有人去经历我那时经历的苦难,在先帝弥留之际,他对当时的状况一无所知。我把儿子带到他床边问他后嗣如何决定,他没有说话。在那种紧急的形势下,我急中生智,于是我对他说,你儿子来了。听到这话,他立刻睁开眼说:‘继承人当然是他。’这事一定,我才放心。这句话是他的遗言,说完这话他就归天了。如今,很多年已经过去了,但是他弥留的情形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。我原本以为有了同治,我的日子会好起来,但不幸的是他还不满二十岁,就去世了,打那以后我就变了一个人。他走后,把我全部的幸福都带走了。东宫太后又给我制造了很多麻烦,我发现很难与她和平共处,然而,我儿子去世后五年,她也去了。光绪帝被带到我身边的时候还是个三岁的孩子,他体弱多病,几乎不能走路,那会儿的他太瘦弱,他的父母几乎不敢给他吃任何东西。你也知道,他是醇亲王的儿子,他的母亲是我妹妹,所以他就像我的亲儿子一样。事实上,我也一直视他为己出。尽管我对他倾注了全部心血,但他的身体状况也依然不好。除此之外,我还有许多其他的烦心事,但如今说也无益。我对所有的事情都失望透顶,没有一件事是我所希望的样子。”说完这话,太后又开始哭泣。

八月的一天,太后身体微恙,不停地抱怨头疼。这是我第一次见太后生病,然而,她仍像往常一样起床、上早朝,但是没吃午饭,并且不得不卧床休息。几位太医被传召来轮流为太后把脉,这就好比一场仪式:太医们跪在太后床边,太后伸出手臂,放在一个专门用于把脉的小枕头上。诊断完毕后,每位太医写下一张处方,这些处方各不相同。我们把这些处方递给太后,她从中挑出自认为最好的一张,取药煎汤,这些药汤要先由两位老妈子和太医本人当面尝过,太后才放心地服下。

VI. 第十五章 中秋节

到九月底十月初的时候,这些菊花一般就完全盛开。太后有一种让人惊讶的能力,即使是在花未含苞的时候,她也能判断出每盆花的颜色。她会说:“这盆会开红花。”然后我们就在旁边插上一根竹签,标记上花的名称和颜色。同样,当她说另一盆是白色的时候,我们也会在花盆里插上竹签,写上说明等类似的东西。太后说:“这是你进宫的第一年,对这样的事情难免会惊讶,但是我的判断从来没有错过,不信就等花开的时候再看看。”后来的事实证明,太后预测的果然没错。没人知道太后是怎样辨别出来的,但她说的又总是对的。有一次,我请太后解释为什么会这样,但太后说这是一个秘密。

太后赐你一件貂皮领子的衣服是一种极大的恩惠,这种衣服只有格格才能穿的。”

VII. 第十七章 紫禁城

义和团叛乱那年,太后从北京逃往西安的时候,李连英就曾经装病晚走了几天,为的就是如果情况发生变动的话,随时可以准备逃走。

  • 【草稿】Draw an Emilia (未完)
  • 【板绘】Draw an Emilia!

_(:3 」∠)_
(抱歉)
这里不能评论哦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©JosePhilo | 鲁ICP备2020033872号-3